地形地貌
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,也是全國第七大淡水湖。 坐落於風景優美的江漢平原,南面是奔騰不息的長江。洪湖面積348km²。全湖呈多邊幾何形,湖岸平直,湖底平坦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緩傾斜,形成南北高、中間低、廣闊而平坦的地貌,海拔大多在23~28米之間。最高點是螺山主峰,海拔60.48米;最低點是沙套湖底,海拔只有17.9米。洪湖市平均坡度約為0.3%,境內河渠縱橫交織,湖泊星羅棋布。
洪湖全湖呈多邊幾何形,湖岸平直,湖底平坦。湖面積355km²,東西長23.4km,南北寬20.8km,底部高程22.5~22.8m,平均水深1.35m,最大水深2.32m,最小水深0.4m;底質泥沙為主。洪湖流域地勢低洼,三面臨水,分別由長江、漢江和東荊河環繞,經若干涵閘通過長江對湖內水量進行排蓄和調節。
氣候特徵
洪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,其特點是冬夏長,春秋短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 量充沛,溫和濕潤,夏熱冬冷,降水集中於春夏,洪澇災害較多。
洪湖年平均氣溫16.6℃左右。全市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,常年最冷月為1月,平均氣溫3.8℃,極端最低氣溫-13.2℃(1977.1.30)。常年最熱月為7月和8月,平均氣溫28.9℃,極端最高氣溫39.6℃(1971.7.21)。日溫差平均在7.7℃左右,6、7月最小,為7.2℃;10月最大為8.7℃。地面溫度,歷年平均為19℃,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69.2℃(1970.8.2),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-20.1℃(1977.1.30)。
洪湖平均日照在1980~2032小時之間,平均每天日照5.4~5.6小時,年日照百分率為45%。各月日照時數以6~8月最多,達700~750小時,占全年的35.8%~36.9%;12~2月最少,只占全年的18.8%。
洪湖境內年均降雨日為135.7天,降雨量在1060.5~1331.1毫米之間。降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的2309.4毫米,最少的是1968年的774.4毫米。年降雨量的地域差異明顯,春季以南部的螺山最多、北部的峰口最少,兩地差值為112.8毫米。夏季各地降雨量普遍增加,4~10月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4%,降雨空間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。全市年平均暴雨日數為38天,5~6月為一年中暴雨最多的時段,占51.4%。
生物資源
洪湖全境歷史上屬雲夢澤東部的長江中下游平原,湖水呈淡綠色。洪湖是湖北所有湖泊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湖水,是中國淡水魚類的重要產地。魚種類豐富多樣,共有84種。沿湖四周漁場、養殖場密布。
湖中種類繁多的水生植物共92種,其中蓮籽每年出口均在20萬公斤以上。水面遼闊,水草茂盛,魚蝦豐富,是野鴨飛雁等候鳥栖息覓食過冬的理想場所,越冬水禽共有39種,野鴨共有18種之多。
20世紀80年代調查共獲54種,隸屬18科,鯉科魚類占58.5%,種類組成特點為種類貧乏,結構單一,肉食性種類多;在54種魚類的短頜鱭、頜針魚、太湖短吻銀魚、暗色東方魨、鱤、䲘、草魚、青魚、鰱、鱅和逆魚、銅魚、肥脂魚等23種均系當年5、6月”灌江”進入河道的長江魚類,實際在湖內所得僅33種,鯽、黃顙魚、紅鰭鮊、烏鱧、鱖、鮎、黃鱔、泥鰍、刺鰍、鰷、鯉和少數草魚、青魚等;種類貧乏,又多屬草叢生活的淺水湖泊型種類。全湖常年魚產量多在30萬公斤以上,占全省產量一半上。洪湖盛產水稻,淡水魚,蓮藕,蓮子,野雞,野鴨,玉米,高粱,甲魚,大閘蟹,烏龜,龍蝦,黃鱔等,被譽為洪湖魚米之鄉。
生態問題
洪湖水面曾由於過度圍墾和養殖, 生態遭到較大破壞。水域面積僅53.3萬畝,比上世紀初下降了近2/3。洪湖圍網養殖面積一度超過30萬畝,占湖面面積的70%以上。
由於圍網養殖需要穩定的水位作保證,增加了防汛調度、水位控制工作的難度。一旦遇到大洪水,堤防、涵閘出現險情,船運搶險器材、救災物資在有的湖區根本無法靠岸。大面積開發湖泊水面、大量的餌料和排泄物造成湖泊水質的不斷惡化,嚴重破壞了湖泊生態。
洪湖成因於河跡窪地湖,屬貧-中營養水平,污染物途徑主要從總乾渠轉嫁而來,懸浮物、化學耗氧量、硫化物、氟化物、六價鉻、氰化物、砷等。洪湖因為生態的不平衡不得不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,發展生態農業。由於圍湖造田、過度捕撈導致水面縮小、水質下降、水草瀕臨枯竭、鳥類和魚類資源急劇減少。上世紀50年代,洪湖面積達760平方公里,如今湖泊面積銳減到348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只有1.35米。
洪湖湖底長年水草豐茂,素稱水下“大草原”,歷史上面積達44萬畝,加上水面上的蓮、菱、芡實等浮葉植物,菰、葦、荻等挺水植物,成為一個各種層次植物與水交融共生的世界。現在仍存35萬畝沉水植物帶和4萬畝挺水植物帶。
良好的植被使該地物種相對豐度極高,僅鳥類就有138種,其中水禽63種,是全球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候鳥遷徙停歇地;魚類57種,是名符其實的“魚米之鄉”。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在這裡棲息、繁殖、越冬,保存了淡水濕地的代表物種,被譽為“華中地區濕地資源的基因庫”。
然而,近幾十年來,隨著湖面養殖面積過大,水體污染逐漸加重,水生植物群落退化,水草覆蓋率不足70%;野生動植物,尤其是水禽和魚類種類及種群數量減少。上世紀70年代以前,調查到水禽記錄為112種及5亞種(其中冬候鳥61種),魚類為81種,後江湖阻隔後魚類下降到57種,且小型化趨勢明顯。
保護區結合國家濕地保護與恢復、增殖放流和有害生物水花生防控、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等生態工程建設,使洪湖濕地生態出現轉變。水質從原有的四、五類提高到二三類。水鳥由2004年的2000多隻上升到10萬隻,最多時達30萬隻,多年未見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如東方白顴、小天鵝、白琵鷺等也在示範區發現。水生植物覆蓋率由過去不到40%上升到80%以上,野生紅蓮面積恢復到6萬畝以上。魚類新增2個品種。多年累計投放魚蟹種苗2億尾以上,魚類個體向大型化發展,洪湖清水蟹成為中國馳名商標。各項生態指標達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,濕地保護向良好、立體、可持續方向邁進。
保護措施
2005年起,湖北省全面啟動洪湖拆圍治理行動,3年內拆除保護區內30萬多畝圍網,從而使洪湖劫後重生,水質由原來的Ⅳ類至劣Ⅴ類迅速上升到Ⅱ類至Ⅲ類。
2006年11月,洪湖被世界環境基金會世界生命湖泊大會授予“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”後,該濕地已開始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如今洪湖的開闊水域水質明顯好轉,部分水域水質已由治理前的Ⅲ-Ⅳ類上升到Ⅱ-Ⅲ類。
水草覆蓋率恢復到80%左右,到洪湖越冬的鳥類種群數量由治理前的2萬多隻增加到30多萬隻,成為中國濕地保護的一個亮點。從2006年起,每年4~7月實行封湖禁漁,以保護生態。
2009年,武漢市政府有關部門分別與洪山、漢陽、江岸、武昌、青山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責任狀,各區承諾在年內退出經營性畜禽養殖以及“三網”水面養殖。截至2009年底,上述武漢主城區均按時完成“三網”拆除工作。至此。武漢中心城區歷時20多年的湖泊“三網”養殖史於2009年底宣告結束。湖北省2010年的立法計畫中,湖泊立法已列入年度立法的預備項目。
2011年以來,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,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年份,昔日的“魚米之鄉”洪湖及鄱陽湖面臨乾涸的危險。湖底變牧場,養魚變牧羊。
相關傳說
相傳,洪湖以前是龍富勇縣,縣城就在洪湖中的清水堡.清水堡原先有一口井泉,水色格外清亮,味道也特別好,人們稱它為“文泉”,文泉縣就這樣得名好多年後,有個新任縣官叫莫昭,把文泉改為官泉,還讓衙役填平了其它水井,老百姓只能從官泉汲水,每汲一擔,交銅錢五百文,莫昭一下發了大財。有個窮書生叫文雲龍,屋裡很貧困,沒有錢買水,母親勞疾而終,文雲龍又氣又恨,跑到縣衙門前,大罵縣官莫昭。恰巧,這莫昭頭天晚上做了個夢:夢見衙門口石獅子嘴裡流血,必有大難臨頭。他心裡正焦急不安,突然聽說文雲龍點名罵他,氣得鬼火直冒。當場,吩咐衙役捉住文雲龍,把他打了一頓。丟到一口枯井裡,用鐵板蓋嚴井口,上了鐵鎖,還在井口上豎上一根鐵柱,上面刻了八個大字:“鐵樹開花,逆龍歸家”。事過三天,一個督糧官來文泉縣催糧,路過官泉,正午,他口渴難熬,就將花翎頂帶和大紅官衣脫下,掛在鐵柱上,到官泉喝水。就在這時候,百姓們一齊擁到縣衙門前,要求放出文雲龍,莫昭正要抓人,有人用荷葉包了一塊污血,一把向他扔來,不料打中了石獅子的嘴巴。只聽得轟隆一聲,一道白光從枯井中衝出來,原來是文雲龍變成了一條神龍。跟著一聲炸雷,大雨直淋,文泉井水也涌了出來,淹了縣衙,莫昭和衙役們統統被淹死。從此,文泉縣就變成了一望無涯的洪湖。
所獲榮譽
獲十家“2013美麗中國·魅力濕地特別關注獎”
電影《湖之戀》在洪湖開機拍攝